公司动态

新闻中心

热点新闻

  • 绿色金融周报(第177期)丨做好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指导意见明确绿金着力点;香港交易所宣布于2024年完成碳中和目标

    2025-03-22

      3月3日,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发布2025年2月版的中国存量绿色债券清单。按照中欧《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》(CGT),绿金委专家组对2025年1月银行间市场新发行的绿色债券进行了贴标工作,共筛选出4只(支持减缓气候变化活动)绿色债券■◆★■■,总规模46.00亿元人民币■■◆★★,其中2只债券在发行时已认证符合《共同分类目录》。同时■◆★,2025年1月有4只符合《共同分类目录》的中国存量绿色债券到期■★★■■。

     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424,253吨,总成交额36,878,406.42元。

      值得关注的是,在“丰富企业温室气体信息披露的应用场景”方面,《意见》提出★■★◆■■,推动企业自愿披露温室气体信息在绿色消费、绿色贸易■■★、绿色金融等领域中应用◆◆◆,引导企业主动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。鼓励金融机构合理应用企业温室气体信息,探索开发相关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◆★。

      据悉■◆,贵州农信绿色普惠信贷标准已于去年8月申报发布为全国首个绿色普惠信贷团体标准,并在贵州农信全面落地运用◆★◆◆■。截至目前,贵州农信是全国首家、也是唯一一家实现绿色普惠信贷、★■■“生态账户■★★”、环境信息披露等绿色普惠金融业务全覆盖的省级农信系统◆■◆◆■■,绿色普惠信贷余额达1230亿元★◆■◆◆■,引导和支持150万普惠群体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。

     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:该绿债的发行丰富了绿色投资的产品类型,推动了《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》的应用■■★★◆,为推动跨境绿色资本流动提供有力支持。

     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:《指导意见》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顶层设计文件◆◆★■,从发展意义、标准建设■◆、产品创新、国际合作等角度,进一步明确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方向,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夯实政策基础。

      3月13日,香港交易所宣布■★◆,集团已于2024年实现碳中和。据悉,自公布碳中和目标以来,香港交易所通过提高能源效益■★◆、采用低碳采购策略以及投资优质碳信用项目等多项举措,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。截至2024年底,香港交易所全球约99%的办公地点及设施均已采用可再生能源动力,有效降低了电力的碳足迹。此外,香港交易所通过旗下国际碳市场平台Core Climate◆◆,投资中国内地的植树造林和恢复植被项目所产生的高品质碳信用★◆■◆◆,以抵消其所有未能削减的重大排放,2024年总计注销了约55,000吨碳信用并实现碳中和■■■■。

      3月14日,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(2025)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。

      绿色金融方面◆◆■■,《指导意见》强调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高质量金融供给”,明确主要着力点包括:坚持“先立后破★■■■★◆”,统筹对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支持,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■■、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有力支撑。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,为金融精准支持提供依据★★。引导金融机构将绿色低碳转型因素纳入资产组合管理考量★■,丰富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。推动金融机构逐步开展碳核算和可持续信息披露◆★■■◆。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。

     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◆★■:推动企业自愿披露温室气体信息有助于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,金融机构也能够基于更加真实、全面的企业温室气体信息,创新绿色金融产品★■、精准把控风险。

     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刘夏菲、余忠梅 广州报道

     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:最高价88◆★■★.87元/吨,最低价86.50元/吨,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1.21%。

      日前,生态环境部★◆★■■、财政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促进企业温室气体信息自愿披露的意见》,强化企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体责任与意愿。

      据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官微消息★◆■,近日贵州农信绿色普惠信贷标准中的46项内容被列入中国人民银行《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(试行)》◆◆★■■◆,成为国家绿色信贷标准涉农板块的主要内容,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■◆◆■★。

      3月5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做好金融★◆■■“五篇大文章”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推动做好科技金融◆★★、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养老金融、数字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★■◆,加快建设金融强国,明确了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■■★★◆”重点领域和主要着力点◆◆◆■◆★。

     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:香港交易所完成碳中和目标,将对香港金融界形成比较大的正面示范效应,预计将带动香港金融机构加速出台措施推动自身运营节能降碳,并将为境内监管和金融机构完成自身运营碳减排目标提供借鉴。

      截至2025年1月31日,经评估的符合中欧《共同分类目录》的中国绿色债券共381只■★■◆,其中245只在存续期,占银行间市场全部存量绿债的23◆★■★■■.22%。

      3月3日,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发行3年期及5年期共10亿美元浮息境外绿色债券■■■★★■。据交银金租官方发布信息,该绿色债券是全球首单《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》主题绿色债券◆★■■★,也是中资离岸债券市场上首单5年期SOFR基准浮息美元债券。

     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:符合CGT标准的绿债规模稳定增长◆■★,反映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进程持续推进。

     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,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。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◆★■,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,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◆◆■,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。

     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◆★★◆★■:绿色普惠信贷标准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建立规范◆■◆■★,是地方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实践,有利于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村绿色产业和普惠群体★★★■。